車改雖然整體向好,但除去網友們對“變相福利”的擔心,一些車補的當事人也表現出明顯的焦慮。那麼“車補並非福利”,能否成為共識?
  從某種意義上說,這種深刻且大面積存在的憂慮,也恰恰是推行公車改革以來始終步履蹣跚的真實註腳。正如常年呼籲公車改革的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所言,車改久經波折、未有實質突破的關鍵原因,正在於利益階層的“不配合”。這些“不配合”無不緣起於利益的縮水或者是剝離。事實上,這種因擔心車補大跳水而“不配合”,其實是源於權力庸常之惡。也就是說,這些不配合者,並非是大惡大貪者,只不過是被突然拽離過往制度溫床時,所產生的抗拒。慣常的權力坐享,讓他們與制度取得契合,並日漸為制度所同化,與之結成一張密實的大網,這足以讓他們拋卻常識,在他們看來,“拿的車補比工資還高”屬正常。
  從個體的利益計算來看,這確實是難以直面的慘淡,但是必須釐清的是,這種因車改所帶來的顛覆性衝擊,並非源於“車補標準過低”,只不過是應然利益格局的回歸,只不過是讓車補意義恢復最初的本原。車補並不是作為一種福利性補貼存在,只是一種基於公務出行的成本補貼。既然此次公車改革的原則就是公務交通實行社會化保障,那麼,在車補具體數額的確定上,也就應該以此為依據進行測算,而不是基於權力等級或是其他。所以說,煌煌車改,與其說是權力主體公務出行方式的改變,不如說是權力邊界的釐清和利益規制的界定。能否在車補之變上不焦慮,關鍵在於能否建立對利益合理區間的認知,能釐清哪些是合理訴求,哪些是不合理訴求。
  (湖南 高亞洲)  (原標題:如何讓公眾相信“車補並非福利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b90yboy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